2006/06/10 | 不美是难的--美学作业
类别(不得不写) | 评论(5) | 阅读(211) | 发表于 21:47
美的本质是美学的根本问题,一个完整美学体系必然要建立在这个问题上,所以要谈美学就不得不说美的本质。而直到现在美学界对美的本质尚无一致的结论,这就让我们不可能不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柏拉图被公认为最早对美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因为他提到了美本身,不是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成其为美的本原。美不是汤罐,不是年轻的小姐,肯定了这一点之后,人们开始找东西往这个画好了的圈子填:和谐、协调、比例、秩序……问题就这样出现了:美是不是恰当?美是不是有用?美是不是功利的?这个问题可以暂且回避,但隐藏在这个问题之后的一个更大问题却无法回避。美究竟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美存在于现实中?还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如果美存在于现实中,那么这个世界没有人了美还会存在吗?如果美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那么为什么我们自己也说不清美是什么呢?现实与我们的观念有什么关系?问题发展到这里已经无法继续了,原本是在寻找美,却回到了哲学中最原始的问题。这条寻美之路是不是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哲学家们很聪明,既然不能找到美的表语,那就用定语来代替,甚至把美从主语变成了宾语。于是,还没找到"美",我们就开始研究美了,大量的理论开始各自建立在各自的"美"的基础上,犹如海上的小岛,或许相互照应,但不成一体。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现在的美学才变得如此芜杂而又不知所云,任谁都不得不叹一声"美是难的"。

如果抛开堆砌多年的"美的本质",转身在生活中寻找美,我们就会发现美无处不在,却又难以归纳。回顾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就会轻松得多。因为人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探究美是什么,而只是欣赏美。这就是中西方思维的区别,虽然中国的这种传统思维也常被批判为不具有科学精神也不适宜学术研究的思维,在这里我们不必讨论这种疑似的西方中心论是否正确,因为就生活在历史中的我们并不能辨清方向。在中国古代,美就是美,任何阐释都只能在本来就不可捉摸的美上再添加一层误解;也没有什么主客观之分,因为道法天地,天人合一才是最高的追求。比起西方诉诸于目的论和强调分割的美学思想来,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就显得要包容和圆融得多了。即使是"丑",也会变得美,模样丑陋的嫫母也会被夸奖"有所美",郑板桥干脆就用"丑而雄,丑而秀"来形容丑石,"丑"都美了,就更不用说我们普遍意义上的"美"了。

西方人长久以来像西西弗斯一样在山坡上来来回回地寻找美,聪明的哲学家们拒绝奔波,他们就在山坡上各自找一块自以为肥沃地土地种上一朵花向我们展示美,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乱花渐欲迷人眼。当他们正疑惑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朵时,我们已经开始欣赏了,因为一朵花可能已经无法向我们诉说美的全部含义了,也许整个开满鲜花的山坡或者是朵朵鲜花绽开的过程才是美吧。

同样是这样的周而复始,我们的祖先们可能也像吴刚在月宫里不停地砍着桂树,但他们不是在桂枝里寻找美,而是在欣赏,桂花的芳香,桂树的秀丽,或者是落斧一刹那桂花微微的颤动,甚至只是桂枝上的木纹都在解释着美。

其实不一定要用一个框子来框住美,既然这件事那么难,就把它留给聪明人来做。我们大可以收起这些框架,效仿先贤们悠悠闲闲地欣赏美,不管是我们看到的还是听到的,吃到的还是闻到的,感受到的抑或是想到的,也许这样做本身才是对美最好地定义,因为美无处不在。绕了一个大圈子,才会真正认识到古人的智慧,他们早就已经站在这里等我们了。这种智慧,就是这么博大,就是这么深远,就是这么美。要想找出不美来,才真是难。
0

评论Comments